新妈咪如何能当职场红人
http://woman.qm120.com2009-12-24 12:58:02 来源:全民健康网
新妈咪生完宝宝休完产假后,如何快速的适应职场以及如何能当职场红人呢?
当你休完产假,重振旗鼓重返职场,可能会发现:原来与你一同进单位的那个某某已成了单位的红人。不服气的同时,是不是决定迎头赶上呢?
策略一:在“灰色地带”发光
成为办公室明星的第一步,就是在所谓“灰色地带”率先发光,即善于冒险,参与到完成额外的艰巨任务中去。……全职妈妈,你复出了吗?
策略二:以你之长换他人之长
每个人各有所长、各有所缺,如果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帮助同事,在你完成某项任务却力所不能及的时候就能较易获得别人的帮助,其实这也是一种以物易物的游戏,即你提供别人缺乏的长处,就能较易得到他的长处,从而以他之长来补己之短。
策略三:累积自我管理经验
不要以为“只要我准时交差,就达到自我管理”,对办公室明星而言,那只是时间管理,真正的自我管理不只是在单项工作、还包括保持办公桌面整洁,更包括累积人际关系等。
策略四:接纳不同的观点
一般员工习惯用自己的观点去看世界,而办公室明星则接纳不同的观点:“竞争者怎么做?客户怎么想?同事、老板怎么想?”
策略五:扮演好助手的角色
当你目前还只是一名助手的时候,须不过分媚俗,也不过分自大,不被动听令行动,也不擅做主张,比较好的态度是:不惹怒主管,却又将任务做得比较好。……让“妈咪”成为职业优势
策略六:有意识地树立形像
三种特质是:拥有广博知识、充分创造能力并关心部属。你除了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外,平时也不要遗漏任何细节,如准时参加会议、按时完成任务等。
策略七:搞好团队合作
重返单位后,立刻融入这个团队之中,想办法了解每位同事、接受团队目标并完成自己的任务。
策略八:知己知彼
谁可以信任,谁要敬而远之,要多加留意。从重返职场的第一天开始,就要睁大眼睛观察,并借故和资深员工交谈,从侧面了解他们的看法。阅读:怀孕了,上司和同事在想什么?
策略九:做超级沟通家
办公室明星是超级沟通家,并不喋喋不休,却知道在适当时机、用适当语言说话。在撰写报告、备忘录,甚至和谈时,知道如何去蛊惑和感动受众。…… 最受欢迎OL之必备智慧
还有一部分妈妈:有BABY,还有工作,每天奋斗于公司和家之间,如果问每一个职场妈咪最缺少的是什么,她们一定会说:“时间。”有很多妈咪经常抱怨时间真的很不够用,但还有很多职场妈咪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,在工作与BABY之间成功制造了一个均衡时间表,让两者能够和谐共存。
“时间生长”的两个充分理由
1、时间具有很大的延展性
事实上时间是一种资源,我们可以对它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利用,使它发挥最大的效率。有个实验:往装满了水的杯子里扔硬币,每扔一个硬币水好像都要溢出来了,但这种情况迟迟没有出现,直至扔进一百多个硬币,已经看到水面呈向上拱的圆弧状,非常饱满,非常漂亮。这是由于水有张力,而时间就像这杯水,有很大的延展性,只要我们有技巧地向里面添加内容,它就会具备很大的“生长空间”。
2、人在压力面前的能量是巨大的
常听说有某某朋友连自己都照顾不好,真不知道她有了BABY以后怎么样,可是她真的有了BABY也一样过得不错。张宁是一家电脑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,BABY是不期而至的,她一点准备和安排都没有,当时她的状况是:生活中有刚出生的BABY每天晚上都会哭几次,一个好觉都睡不成;工作上公司让她牵头做一个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;更添乱的是不能再推迟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又在不远处等着她。面对这重重压力,她居然用管理学的种种理念将时间运筹帷幄,一个个都给顶过去了,BABY的睡眠越来越好了,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成了,考试虽然没取得特别好的成绩但总算过了,以至于每一个朋友见到她都会慨叹——人的潜力是无穷的。
让“时间生长”的战略原则
1、将时间分配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
做了妈咪,生活中多了照顾BABY这一重要内容,家庭能以更强有力的姿态与事业分庭抗礼;作为职业女性在工作上也不能有丝毫的松懈;30岁左右的身体也是必须抽出时间“照顾”的对象,妈咪们一定需花些时间来均衡各种活动时间的分配,让自己过得充实没有遗憾。
2、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最重要的事
把80%的时间投入到20%最重要的事当中去,自己则可集中精力于自己最擅长、最重要的事情。最简单的方法是列出自己要做的所有事情,将它分成事业、家庭、健康、社会交往四类,并列出这四类中最重要的事情,将自己的时间分给这些事情,其余不重要的事情把它分流出去。这样就不会发生为了给BABY买一袋奶粉而忘记开一个重要会议,也不会因为接一个老客户的问候电话而耽搁了BABY体检的时间。
3、制定计划是最有利的实施手段
只有将自己要做的事情都写下来,安排好先后顺序才能有条不紊地安排每天的生活。
“时间生长”战术技巧20条
1.舍得花时间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,并养成执行计划的好习惯。
[[编辑推荐:职业女性常见十大心理疾病]]